人民日报聚焦暑期安全:警惕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生实施电诈

人民日报聚焦暑期安全:警惕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生实施电诈

hyde0321 2025-08-06 装修奥秘 2 次浏览 0个评论

暑期,中小学生闲暇时间多,出行、出游、在家独处时使用手机、电话手表等电子产品的概率大,一些不法分子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动起了歪心思。

租借学生微信号、盗取儿童电话卡、打着“兼职”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拨打诈骗电话……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利用孩子进行电信诈骗,学生和家长应如何辨别和防范?记者进行了采访。

租借学生微信账号,冒充熟人实施诈骗

每天以100多元的价格租用学生微信号,而且是先付款后租用,真有这样的好事?小心背后的风险!

不久前,北京的一名中学生王某就踩了坑。他在微信群看到一条“租用微信账号”的广告,对方承诺“不影响正常使用,每天结算租金”。心动之下,王某出租了自己的微信账号。几天后,该账号因涉嫌诈骗被冻结,警方找到他配合调查。原来,不法分子利用他的账号冒充熟人实施诈骗,涉案金额高达数万元。

王某的遭遇不是个案。

进入暑期,多地公安机关通报,有不法分子以“短期租赁”“借用刷票”为名,诱骗学生出租个人微信账号,随后利用这些账号实施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学生不仅账号被封,还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微信等社交账号采取实名制管理,出租、出借账号行为涉嫌违反平台规则。账号实名登记信息指向号主,即便使用者非本人,若涉及违法犯罪,号主同样要承担相应责任。”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范钰介绍,一旦出租的账号被用于实施犯罪,号主有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实践中,账号出租者即便不知对方租用账号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如果未能核实对方用途或存在明显不合理的高额回报,仍需承担相应责任。”范钰说。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民警王佳提示:不轻信“高价租号”广告,任何要求提供账号、密码的行为都可能是诈骗;不帮陌生人解封账号,避免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加强账号安全保护,定期修改密码。

盗取儿童手表电话卡,发送钓鱼短信、拨打诈骗电话

某地多名小学生家长近日收到短信,给孩子电话手表办理的附属电话卡因涉诈被封停。家长反映,孩子们曾在校外被陌生人以手机没电为由借电话手表打过电话,返还后的电话手表无法再接打电话。

检查发现,电话手表里的电话卡不翼而飞。“丢失了一张电话卡,没有其他损失,我们就没放在心上。”直到收到封停短信,警察上门调查,家长才意识到电话卡被用于诈骗了。

这些被偷走的电话卡,正成为境外诈骗集团的“帮凶”。

根据多名学生的描述,警方立即开展追踪侦查,打掉了一个横跨福建、江西、湖南三省,专门盗用儿童电话手表电话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团伙。嫌疑人通过境外聊天软件,以每张200元的价格将盗取的电话卡卖给诈骗团伙。这些卡被用于发送钓鱼短信、拨打诈骗电话,单张卡日均产生30余次异常通信记录。

“电话手表中的电话卡具备通话及流量使用功能。”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历下分局刑侦大队新型犯罪侦查中队中队长侯玉鑫说,不法分子抓住了孩子们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较弱,往往又乐于助人的特点,便将目光投向他们。

侯玉鑫介绍,骗子通常谎称手机欠费或丢失,接近孩子并借用电话手表,伺机窃取电话卡或替换成废卡。不少骗子还会以“扫码领奖”“游戏充值”“解除防沉迷模式”等为由,引诱孩子们在指定平台上“刷单”。

侯玉鑫提醒,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树立反诈意识,叮嘱孩子不要轻易将电话手表、手机等通信工具出借给陌生人。家长也要告诉孩子,成年人求助一般会找成年人,基本不会找未成年人。

家长可以为电话手表设置复杂密码或图案锁,防止他人未经允许使用,并根据孩子的实际使用情况设置功能权限。家长还可以将重要联系人设置为电话手表的通话“白名单”成员,仅允许与可信联系人通话,从而减少被诈骗的风险。

“一旦发现儿童手表的电话卡被盗或丢失,要立即联系运营商挂失账户、注销被盗电话卡,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侯玉鑫说,如果不幸遭遇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协助警方打击犯罪。

发布虚假兼职信息,让未成年人成为诈骗“传声筒”

浙江杭州15岁的初中生小张酷爱电竞游戏。前段时间,一个“接单微信群”里“帮人打游戏一小时能赚120元”的群消息让他颇为动心。

小张随即添加了“客服”微信。“对方让我准备两部手机,还要下载一款没听说过的聊天软件。”“客服”让小张在一部手机的聊天软件上打开视频通话,用另一部手机拨通指定电话,小张全程不需要说话,只需用视频通话的手机对准打电话的手机,通话内容都由“客服”直接沟通。

电话里都在说什么?小张事后回忆,“客服”会报出对方姓名,称其半年前开通了某直播会员功能,现在要续费,如果对方需要取消,便引导其下载软件。就这样,小张充当“人体手机接口”,两小时打了几十通电话。

完成“任务”后,小张向对方索要240元酬劳,却发现已被拉黑,电话卡也被冻结。意识到被骗,小张将此事告知父母,父母赶紧带他报了警,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是利诱、拉拢、招募未成年人参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典型案例。”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二中队中队长罗永此告诉记者,诈骗分子以“轻松+高薪”为诱饵,诱惑未成年人出借电话卡、充当“人体手机接口”,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便利。

“涉及‘代发短信’‘代打电话’‘出租电话卡、银行卡’等有偿行为,均可能涉嫌违法犯罪,遇到后应立即拒绝并向公安部门举报。”罗永此表示,对于含“门槛低”“轻松”“高薪”等字样的兼职广告,要保持高度警惕。

罗永此建议,找兼职要查看企业相关信息或在官方招聘平台核验雇主信息,切勿轻信仅通过私人社交账号发布的招聘信息;凡是要求先交押金、下载小众APP、提供银行卡等的兼职,均存在诈骗嫌疑,遇到类似情况,要立即向家长、老师报告或向警方求助,可拨打反诈专线“96110”。

【服务窗】如何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暑期,学生群体遭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形式?如何有效防范?遭遇诈骗后如何应对?

湖北省反诈中心民警李奎介绍,学生群体暑期遭遇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5类:

兼职刷单类。诈骗分子发布虚假兼职信息,吸引学生参加刷单等任务。“诈骗分子先发放小额佣金,骗取信任后,会进一步诱导下载涉诈应用程序,通过做‘大任务’赚大额佣金,让受害人不断加大投入。”李奎说。

机票退改签类。诈骗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飞机故障、航班延误为由,主动提供退款、理赔或改签服务,诱导受害人点击链接,进而实施诈骗。

购买演出门票类。诈骗分子在社交平台或二手交易平台发布虚假门票信息,以“中介费”“保证金”为由要求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买卖网络游戏账号和装备类。诈骗分子在游戏论坛、交易平台上寻找目标买家或卖家,引导其进入虚假交易平台或钓鱼网站,最后以资金冻结或操作失效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向指定账户转账实施诈骗。

教育机构退费类。诈骗分子伪造机构退费的官方文件,以快递信函、群发短信或社交平台私信等形式发送给受害人,诱导受害人添加虚假客服人员,引导其在虚假平台操作退费或向指定账户充值转账。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六大队二中队中队长罗永此介绍,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中,冒充公检法的数量上升很快。“诈骗分子通过社交、游戏平台打着‘追星福利’‘免费领取游戏皮肤道具’等幌子,诱骗未成年人上钩,随即伪装成‘民警’‘律师’等与未成年人联系。”罗永此说,诈骗分子还会迫使未成年人获取家人手机,诱导他们转账。

电信网络诈骗形式多样且变化快,如何有效防范?李奎提示,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

遭遇诈骗怎么办?李奎建议:首先,立刻拨打110报警,请警方对相关账户进行紧急止付,及时拦截,防止损失扩大;其次,梳理、收集证据,准确完整记录对方的聊天账号、账户姓名以及双方聊天记录等信息,保存好汇款或转账凭证;最后,尽快前往最近的派出所报案。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人民日报聚焦暑期安全:警惕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生实施电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